“德华”虽好,不必强求

广州日报 2024年02月16日 庹亚男

  “大学生德华”回来了!今年春节假期,“大学生德华”成了互联网上备受关注的群体。“德华到处给人养孩子”“00后大学生小姨开启假期带娃模式”“德华成新一届带娃‘天花板’”等内容屡屡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很多人调侃,春节过得好,家里的“德华”们功不可没。(2月15日中国新闻网)

  德华是谁?电视剧《父母爱情》中男主人公的妹妹,江德华。那大学生德华又指谁?未婚未育,但育儿经验却达数年的大学生、年轻人们。两者何以碰撞出网络效应?关键就在于“带娃”。剧中,德华帮哥哥嫂子带大了五个孩子,这一经历让不少回家带娃的年轻人产生了强烈共鸣——他们在寒假回家后承担起了照顾哥哥姐姐孩子的重任,就如同德华一样。有网友调侃:“娃儿不是我生的,喂饭喂奶一次没落” “不是保姆请不起,而是德华更有性价比”……随着诸多词条刷屏网络,“德华”逐渐成为大学生又一标签。

  为何是“又一”?因为这届年轻人的标签实在不少,且含义不尽相同。比如,脆皮大学生,是指当代年轻人亚健康的身体状态;清澈又愚蠢,则是对年轻人单纯心态的另类表达。那“大学生德华”寓意着什么?成长。众所周知,成长意味着承担责任、懂得担当。年轻人回家带娃,就是在参与家庭分工、承担家庭责任。这个过程中,他们不再只是需要照料、接受给予的孩子,而是过渡为可以寄托期望、回馈家庭的成年人。从接受到反哺,这是一种身份转变;质疑德华、理解德华、成为德华,这是一种心理认同。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年轻人寻求角色转型、主动承担责任的尝试,如何不算是一种成长?

  这样的标签,应该强求吗?不必然。随着德华走红,不少网友因此被亲戚强行支配带娃。正如剧中的名场面:德华在帮哥嫂带了三个孩子后,得知嫂子又怀了双胞胎,忍不住抱怨“累死俺算了”,现实中的德华,也确有其无奈。而这种情绪,其实不应被忽视。大学生带娃应是代际间的双向奔赴,既要有契合点,也应有分寸感。如果以工具人思维,强行要求德华们上岗,“累死俺算了”式抱怨就可能会此起彼伏;只有当长幼双方都乐于参与、乐见其成,这场有关角色转换与责任过渡的尝试,才能产生积极意义。

  事实上,标签只是一种特征概括,不该成为一项要求。如果要以标签为理由,强行要求、支配大学生,有时候可能会事与愿违。况且,大学生标签越来越丰富,如果每项标签都要演变成为一项要求,那岂不是太难为年轻人了?由此看来,德华虽好,但不必人人都当。          

  (庹亚男)

广州日报评论A6“德华”虽好,不必强求 庹亚男2024-02-16 2 2024年02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