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平台多 产业转化畅 人才政策优 科技金融强

创新动能“劲” 广州有“四宝”

广州日报 2024年03月03日 方晴

行业首款256线高性能车规级激光雷达——AD2-s在广州诞生。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子良摄

  共建六个“新广州”的目标中,“聚焦全力强化科技引领、人才赋智,共建创新动能澎湃的新广州”排在首位。

  激活创新这一引擎,让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一要看“燃料”即创新资源是否充足,二要看“引擎”中的创新路径是否通畅。瞄准前一个关键,广州近年着力建设“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迎来多项从“0”到“1”的科技突破,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迈入全球“第一方阵”,资源丰沛,“燃料”充足。

  有“源”不等于有“力”。瞄准后一个关键,广州努力疏通创新链“堵痛难”,把创新落实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推动更多从“1”到“100”的发展。记者获悉,广州将加快出台科技成果转化“1+N”政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牵引、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让更多科技成果之“源”转化创新发展之“力”。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

  “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锻造科技成果之“源”

  说起广州的创新资源禀赋,人们第一时间想起往往是这里林立的科研院校、富集的科研人才。最近的广州,正用另一组“密码”来彰显自己的创新实力——“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这组“密码”,代表着以广州实验室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2大国家级最高科研力量为引领,以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骨干,以国际大科学计划、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4家省实验室、一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为基础,构建广州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如今,广州已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聚集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等重大平台的城市,体系内各类重大创新平台已达27个。这批瞄准大科学梦想、以大手笔投入建设的创新平台是为广州产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的最坚实力量。

  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广州的创新平台正持续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护城河”。

  1月20日,由生物岛实验室领衔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国产商业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H-F120“太行”在广州发布。此前我国透射电镜100%依赖进口,“太行”的发布, 不仅为我国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半导体工业等前沿科学及工业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更对我国摆脱进口依赖、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大意义。

  布局未来产业,创新平台也在助力广州开启一场走向星辰大海的史诗征途。新年伊始,广州南沙制造的“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再叩苍穹。其背后是中科宇航在南沙建设的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商业航天基地;往回追溯,是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南沙开发区管委会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早年开启共建的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正是这一重大创新平台,推动了广州首家商业航天独角兽企业中科宇航在南沙落户,开启我国最大运载火箭的批量生产时代。

  在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广州紧盯颠覆性、前沿性技术,抓牢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时不我待的豪情拥抱新的“科学的春天”。

  科技成果“1+N”政策:

  畅通成果转化之“路”

  由大院大所主导的科学力量的崛起,彰显了广州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雄心。同时,广州科技管理部门也清晰地看到,要抓住新一轮产业创新发展的机遇,实现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关键在企业。

  从开创广州汽车工业发展新纪元,到抢跑新能源浪潮,广汽集团是透视企业如何以科技之“新”提升发展之“质”的最佳案例之一。去年,广汽埃安孵化的巨湾技研建成投产全球首家超快充动力电池专业工厂,新能源汽车自主技术的“护城河”正逐步成形。广汽集团锚定智能新能源主航道,自主研发累计投入超450亿元,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专利1.8万多件,以技术创新为新质生产力持续提供第一动力。

  但像广汽集团这样的佼佼者毕竟在少数。如何破解创新主体“星星”多、“月亮”少,“龙头型”科技企业较为缺乏的困境?怎样发挥龙头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其中的关键一招,是抓住龙头企业这个“牛鼻子”,坚持“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支持人工智能、智能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氢能产业链“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让领军型企业担当起牵头开展产业链创新的重任。

  政府赋予参与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的创新联合体资金分配权、路线决定权、团队组织权,真正从源头上提升科技成果供给质量。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广州新材料与精细化工的产业链龙头,在“龙头企业—创新平台”活动中,该公司提出了一系列制约行业、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突破需求,得到15家重大创新平台的一一回应。公司积极牵引、带动上下游共同参加重大科技项目的攻关、揭榜挂帅,并协同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突破一系列核心关键、“卡脖子”的难题,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人才培育计划、多元化金融服务:

  激活创新动能生态支撑

  在科技创新的“引擎”里,人才厚度、金融支持等创新要素如同混合的可燃气体,等待着点火的瞬间充分燃烧,这就是激活创新动能所需的生态支撑。

  在广州,与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支持体系相匹配的,还有另外两个阶梯式支持系统:一个是面向人才培育的“启航”“续航”“领航”计划,旨在铺就基础研究人才阶梯式成长路径;另一个是面向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以“创、投、贷、融”四个手段形成一套“组合拳”。

  厚植人才沃土,各个城市都有政策。广州“三航”计划的特色,在于充分尊重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人才成长客观规律,也在于全面落实简政放权,以“选人不选项目”为原则,让青年人才获得科研生涯的“第一桶金”。据悉,“三航”计划拟连续5年总投入约10亿元,首批已支持超1800名青年人才。

  去年开年,广州2000亿元母基金的设立,在全国创投圈引起了激烈回响。千亿规模的决心之下,广州构建创投生态圈的思路也愈加成熟稳健。

  一方面,规模1500亿元的广州产业投资母基金,瞄准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重要产业领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弹药”;另一方面,规模500亿元的广州创新投资母基金,致力于联动专业性、技术敏锐度强的市场化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创新。

  引金融“源头活水”,激荡起产业创新的“万顷碧波”。截至2023年底,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累计落地29只子基金,子基金已实缴到位215.03亿元。

  以创新之“脉”,壮产业之“骨”,挺高质量发展之“脊梁”。一个创新动能澎湃的新广州,不仅“新”在科技引领,还“新”在体制机制改革,以释放新质生产力的无限动能。

广州日报豪情满怀向春天·迎接全国两会A3创新动能“劲” 广州有“四宝” 方晴2024-03-03 2 2024年03月0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