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墱”(南海Ⅰ号)局部
“酒墱”(南海Ⅰ号)
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居酒”残片
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清香”残片
“美酒”残片(香港宋皇台圣山遗址)
“百花春”罐碎片(新加坡福康宁遗址)
今天,我们在餐桌上可以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酒。那么在千年之前,不同地区的人们,是否也有口福能享用到来自异域的琼浆玉液呢?
日前,在广州海事博物馆举办的文化活动上,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长李灶新从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公使酒库”等发现展开,结合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地的考古发现,讲述了中国黄酒经由“海丝”行销世界的故事。
“文献资料记载和海丝沿线考古研究表明,自11世纪以来,中国生产的黄酒也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可以说,中国的黄酒和原产于西亚的葡萄酒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历史见证,丝绸之路也是美酒之路。”李灶新说。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图/李灶新提供
“酒壹墱”价值白银一两
中国美酒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海外
李灶新说,张骞出使西域之后,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大概唐以后大规模的葡萄酒酿造技术在中国就成形了。宋代以后,山西的葡萄酒成为“土贡”(古代臣民或藩属向君主进献的土产)进入到宫廷。中国考古发现的金、辽时期的鸡腿瓶,有些上面就明确写着“葡萄酒瓶”。
另一方面,西方的葡萄酒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概在晚唐到五代的时候传到中国。广州在五代十国南汉国的王宫等遗址出土了几百片波斯蓝釉陶瓶残片,福州、扬州等地沿海城市也有很多波斯蓝的陶瓶的发现。学者们认为它们可能用来装葡萄酒,或者是椰枣糖浆。
那么,中国本土的黄酒技术有没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海外去呢?从文献上看,唐代的时候广州已经设立市舶使来管理海外贸易,外国船到了要收税,收税的时候要举行阅货宴,理论上应该要喝酒。9世纪中叶阿拉伯人苏莱曼的《中国印度见闻录》也提到中国用米酿酒。《宋会要辑稿》记载,宋朝在广州、泉州等地设市舶司,提到“彼之所阙者,如瓷器、茗、醴之属”,醴就是酒,说明当时除丝绸外,产自中国的陶瓷、茶叶、酒都是海外所需。当时真腊国、渤泥国的蕃商会用酒、瓷器、丝绸等来进行贸易,“酒壹墱”价值白银一两。所以当时中国的黄酒已经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海外了。
考古能不能提供相关的实证?李灶新说,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窑址、港口、沉船发现出土了青黄、酱褐或酱黑色釉的瓮罐类器物,一些学者称之为“广东罐”。在“南海Ⅰ号”沉船,以及佛山的南海窑里面也发现了类似酱釉罐,通过罐上的文字——如“酒墱”——以及残留物的分析,证实大部分是用来装酒的。
这类罐在唐代的“黑石号”沉船、宋代的“鳄鱼岛”沉船以及一些港口遗址里都能看到,也广布在香港、澳门、广州、佛山、惠州等地。香港宋皇台圣山遗址类似的罐子有些上面直接写着“美酒”“香醪”等。
在南越国宫署遗址中,这种酱釉罐从三国或东晋的时候一直到明清时期都有出土,序列非常完整。一些残片上也写有“酒墱”两字,有些还戳有“居酒”“上醇醪”等印文,说明这类罐大多是用来装酒的。暨南大学对残留物的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
这些罐子到底是哪里生产的?主要是佛山南海的文头岭窑、奇石窑,都属于当时广州南海县。
百花春、珍珠红,公使酒、宅酒,年份酒、万户酒
唐宋时期广州的酒品种多样
那么当时这些中国产的酒为什么在“南海Ⅰ号”上有大量的发现?李灶新说,这跟宋代的市舶制度有关。
广州在唐以后成为东方的第一大港,朝廷在广州设立市舶使,宋代又有了市舶司,蕃商来时要举行阅货宴,走时要举行市舶宴,顺风相送,希望他们第二年再来广州做生意。这有点类似我们今天的交易会。当时举行宴会的经费和招待用的酒主要是地方公使库的公使钱和公使酒库酿造的公使酒。
广州举行市舶宴,早期是在知州州衙里面的设厅举办,相当于今天市政府的办公厅里面,后来改到子城外面的靠近珠江北岸的海山楼。宋人洪适在《盘州集》记录了一次广州市舶宴会的盛况,参加宴会的有知州,有提举市舶司和提刑司长官等,大家唱歌跳舞又喝酒,喝酒的时候要酒过三巡并致祝酒词,非常开心。
当时宴会里面提供了什么酒?从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出来的罐子上面的酒名我们可以知道有“百花春”。“百花春”是一种春酒的系列,每年十月收成的时候就开始酿酒,第二年春天酒成,然后给长辈祝寿,这个称为春酒。明代诗里也有说“百花春酒复新开”,证明“百花春”就是酒的品种。
还有珍珠红。李贺《将进酒》说:“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珍珠红。”这种酒酿了之后里面有很多醪糟,很浑浊,必须用压槽榨滤。因为是用红曲来酿造的,滤的过程中酒滴下来就像一颗颗红色的珍珠。宋代文献里面也记载了广东和福建这些地方习惯用红曲来酿酒,所以又叫红酒。
当时在广州州衙里面的吏员,也用自己的私钱在公使酒库里酿酒,叫“寄造酒”。当时有“主故宅酒”,“宅酒”指的就是“寄造酒”;还有“余宅号”,这是一位余姓官员用自己的私钱在公使酒库酿的酒;还有“陈宅莲花”,莲花其实是一个酒品;还有“清香”,也是一个酒的品种。
也有“年份酒”,比如“大观三年”“政和元年”。宋元文献里说南方人喜欢储存老酒,酿出来以后埋在陂池边,十年八年以后才挖出来喝,更为醇厚甘美,这种老酒就是所谓的年份酒。
当时在广东、福建、四川等地还有“万户酒”。因为在宋代酒是专卖的,但是对这些相对边远的地区则比较宽松,比如“唯岭南以烟瘴不禁,谓之‘万户酒’”,就是千家万户都可以酿酒。苏东坡被贬到惠州以后,他自己也酿酒。考古发现的酒罐、陶片上面还有“吕家自造酒埕”“潘家记”“陈家工夫”,都是老百姓自家酿的私酒。
运销海外的清酒经过低温消毒
丝绸之路也是美酒之路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沉船、港口,我们发现中国的美酒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真的是走向了海外,酒香飘万里。”李灶新说,“我们发现的跟酒有关的酒罐主要是以广州、香港为中心的区域,‘南海Ⅰ号’有三五百个酒罐。另外,菲律宾的武端遗址、马来西亚砂捞越、雕曼岛,新加坡福康宁遗址,鳄鱼岛、林加号、爪哇沉船,印度奎隆港等地都有发现类似的酒罐。”
据文献记载,香港屯门是海上丝绸之路非常重要的安全哨所,里面出了很多跟广东相关的酒,比如“小槽红”“状元春”“清香”“绍兴元年”。“南海Ⅰ号”上面有“玉液春”“吴字号”。砂捞越有“清酒” “香醞”印文罐子,也有“主故”。
《礼记·内则》说:“酒,清、白。”意指当时的酒分两大类,一类叫清酒,是指酝酿时间较长、投料较足,酒味醇厚,酒度较高,酒液较清澈的酒。当时运销到海外的应该就是这种清酒,经过了低温消毒(装罐后经过60摄氏度左右的蒸煮杀菌),比较耐放。另一类是白酒,又称浊酒,酿造时间较短,酒味比较淡薄,酒度较低,酒液浑浊。
新加坡福康宁遗址有“百花春”,也有“主故”“清香”,证明这酒去到新加坡。“清香”酒罐还出现在奎隆港,甚至非洲红海西海岸。这种酒罐基本上从宋元一直到明代早期,都没有很大的改变。
“丝绸之路是古代各国人民通过陆上与海洋交流融通、互利合作的贸易和文化交往路线。中国的黄酒与起源于地中海、西亚地区的葡萄酒和啤酒是世界上三大发酵古酒。自张骞出使西域开辟陆上丝绸之路,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入中国,让我们的日常饮食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李灶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