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考生、同一院校

AI“填报”志愿录取概率天差地别

广州日报 2024年07月04日 张慧琪

来源:视觉中国

  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342万人,再次创下历史新高,而紧接着的高考志愿填报向来被称为高考后的一次“信息大考”。

  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不少科技头部公司抓住AI大模型在数据整合分析上的能力,纷纷入局AI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引导考生和家长们使用大数据工具来填报志愿。某AI志愿填报系统数据显示,仅6月25日一天就有超过1000万用户使用了该系统。

  利用AI来帮忙填报志愿,究竟是否靠谱呢?记者进行了调查。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慧琪

  AI生成志愿“快又多”

  可根据考生个性化需求排列组合

  今年高考放榜后,考生小陈自认为发挥得不错,但填报志愿时仍不敢掉以轻心。他告诉记者:“我现在的分数有点尴尬,跟我同一分数段的,因为志愿填报不同,有的人去了一本院校,有的可能就去了二本院校。”

  小陈所在的省份里,高考填报志愿时有45个平行志愿,志愿填报与投档录取遵循采用“院校专业组+专业(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就算是同一分数的考生,因选择的院校、专业、地区不同,也会有多种排列组合的可能。而当面对着两本厚厚的,加起来有上千页的《志愿报考指南》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专业目录》时,如何在其中排列出“最优解”,也是很多考生所焦虑的。小陈觉得,与其一页页去翻阅和排列,不如借助AI工具帮忙。

  小陈打开某AI软件,选择地区后输入自己的分数,简单两个步骤后,不到一秒钟系统就为他生成了1192种院校和专业组合,每个组合后都列出了录取概率、学制学费、招生计划、最低位次等数据。在这个界面内,用户甚至可以个性化选择“院校优先”或者“专业优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限定院校地区、类型等。

  记者随后在搜索引擎里输入“AI高考志愿填报”关键词,发现光是首页就有数十款类型相似的AI产品。

  AI填报或有“坑”:不同系统推荐结果差异明显 

  这种快捷多样的AI志愿填报方式起初让小陈大呼过瘾,不过很快他就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坑”。在别人推荐下,小陈同时用两款不同的AI系统进行志愿生成,结果发现自己在同一院校的录取率竟截然不同:一个AI系统给出的录取率仅为29%,另一个却高达99%。“我真不知道该相信哪个报告,那个99%录取率的好像是按照2023年的最低录取分数来计算的,可是这个分数每年都会变,也没有考虑到位次变化。”小陈说道。

  更令小陈困惑的是,当他将自己的高考成绩输入到另外一个AI软件系统后,原本那个软件给出的上千种院校和专业组合,到了这个软件只剩下264种。不仅如此,尽管可以个性化“定制”志愿,但在页面呈现上,各家AI系统的志愿推荐也有不同的倾向,有的将省内高校排在前列,有的则着重把省外高校列在前面。

  与小陈的做法不太一样,考生李明(化名)则选择“调教”AI志愿填报系统,因为他现阶段对于未来的专业选择和就业方向还很模糊,他希望通过跟AI的交流来获得一些“干货”。在李明选用的AI高考志愿填报系统里,有一个“AI聊志愿”的选项,点进去后用户就可以跟AI“对话”。

  “避免毕业后没有就业优势的专业”“我的兴趣偏向……”“个人性格……”“该专业的课程设计如何”……在输入一连串要求后,让李明有些失望的是,他获得了一大段“看似有内容、但实际很笼统”的答案。他甚至还发现了一个漏洞:在AI推荐的专业里,有的是艺考生才能报考的,有的除了高考分数外还有其他申请要求,但这些细节在AI的回答中都没有提及。“也许继续追问可以获得相对‘正确’的答案,但我还是觉得调教AI要花费大量时间,并且高考填报志愿时间也有限,就没有再去提问AI了。”

  专业人士:“AI填报”更像检索工具 仅可作为辅助

  那么,用AI来填报志愿是否靠谱呢?记者咨询了有关专业人士。

  一位前互联网大厂AI团队成员张显(化名)直言:“如果将AI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看成是参考工具,那还是靠谱的,但若只依靠AI去填报,还是得慎重。”

  他指出,本质上“AI填报”更像是基于历年高考数据做的一个检索工具,然后基于这些数据提供预测结果。但由于数据来源的不同以及预测模型不同,给出的结果也会不一样,这也解释了为何同一考生在使用不同的AI系统时会出现差异化推荐结果。“尤其当系统‘喂养’AI的数据不充分或者出错时,那么得出的所谓预测录取率也会大打折扣。”张显说。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现在市面上并没有真正的AI填报志愿产品。所谓的‘AI填报’其实是基于历史数据做的预测,从技术层面给出适合报考的学校选择。”

  但张显认为,AI工具并不是一无是处。“与其去翻阅动辄几百页的填报指南,可能借助AI会更有效率一些。”他建议,考生如若使用AI工具填报志愿,一开始在心态上就要摆正,只把它当作一个辅助工具,并且可以多使用几款AI软件,筛选出心仪院校专业后再去深入对比。

  实际上,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也面向高考生免费开放“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基于招生、就业、调查、测评等大数据,结合深度专业和职业解读,为考生提供志愿推荐、专业介绍、心理测评、就业去向及前景查询等服务。

广州日报深锐周刊A12AI“填报”志愿录取概率天差地别 张慧琪2024-07-04 2 2024年07月0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