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良鱼灯“舞”上联合国

广州日报 2024年11月29日 黄子宁

非遗传承人潘智江在制作鱼灯。

热闹的大良鱼灯会。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黄子宁 通讯员黄婷摄影报道)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公布了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微视频征集活动入选案例,其中,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升平社区的《鱼乐升平》从全国各地147个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成为“优秀案例”之一。

  历史上,“大良鱼灯会”曾名动一时,成为与佛山秋色、沙湾飘色齐名的传统文化盛会。如今,大良鱼灯成为佛山“非遗家族”中的一员,作为鱼灯发源地的大良,也通过各类创新形式,将鱼灯文化进行传承、延续。

  鱼灯“活了”:列入佛山市级非遗名录

  在佛山顺德,“大良鱼灯”在清代就在当地风行。进入近代,时值顺德机器缫丝业兴旺发展,大量手艺人投身鱼灯制作行业,大良(凤城)鱼灯遂名闻遐迩,时人有“妙制传来近凤城”的说法。与之相伴的大良鱼灯会,又称“出鱼会”,是清末民初在顺德大良举行的大型夜间盛会,后来成为与佛山秋色、沙湾飘色齐名的传统文化盛会。

  记者了解到,大良鱼灯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从选材到扎骨架,从糊纸到绘图上色,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制作者具备高超的技艺和耐心。选用的材料通常有竹篾、纱纸、颜料等,经过精心的组合和加工,才能打造出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鱼灯。作为区域非遗代表之一,大良鱼灯制作技艺于2019年被列入佛山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鱼灯“火了”:大良焕新鱼灯文化

  记者了解到,作为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良鱼灯制作技艺的保护单位,大良文化中心近年来不遗余力进行“大良鱼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鱼灯与城市品牌紧密联系。

  “大良升平社区保留下来的历史建筑,承载了大良的传统文化,这里也是鱼灯发源地之一。”《鱼乐升平》视频中,大良街道升平社区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在当地的努力下,“复活”了大良鱼灯会这一民俗盛宴,让大良鱼灯“游”回社区。

  记者了解到,当前大良以各类创新方式保护、传承鱼灯文化,当地邀请艺术家驻点社区,和居民一起共创,把鱼灯与艺术创作深度融合,为鱼灯这一有着600年历史的非遗植入现代审美。该社区牵手广美团队,对“大良鱼灯”进行艺术再造,打造了一批极具趣味性、互动性的鱼灯装置,拉近年轻人与鱼灯的距离。

广州日报佛山新闻FSA9大良鱼灯“舞”上联合国 黄子宁2024-11-29 2 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