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围着季欢欢认真听她讲解。
季欢欢在办公室忙碌。
上午10时,在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的特展区里,季欢欢整理了一下身上的耳麦,不时试试手里的激光笔,来到展板前,准备开始当天的第一场讲解。对学生们来说,这可能是他们研学路线里的一场普通讲解,但这天有所不同,这是他们第一次遇到坐在轮椅上的讲解员。
放在三年前,季欢欢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能在外面工作,并成为一个讲解员。受伤近十年,她此前一直待在家里,与外界的沟通和工作大多通过一台电脑,日常“能不出门尽量不出门”;但她此刻就站在这“聚光灯”下,跟不同的参观者交流,她被大家亲切地称作“天使讲解员”。
在她的讲解生涯中,来自医院、社工、纪念馆等很多单位的人都在背后支持着她,通过搭建类似的项目,帮助更多残障人士走出家门,积极融入社会。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慧琪、武威
大伤之后迎来蜕变:
她走出家门开启讲解生涯
来到工作地点,季欢欢在路上要花费一个多小时,这种通勤日常是她以前不敢想象的。她来自河南,曾是一名杂技演员,但多年前在一次训练时意外从高空坠落造成脊髓损伤,如今只能依靠轮椅出行。最初在医院接受治疗时,季欢欢时常躺在病床上望着天花板发呆,那种状态持续了很久,她一共经历了三次手术,从受伤卧床到第一次下床,再到逐步康复,两年就这样过去。隔壁床的病友见状,建议她出院后“与其什么都不做,不如去经营电商”。
治疗结束后,季欢欢回到家中一心一意做起电商,但她内心一直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也许是苦闷,也许是对未来的迷茫。“我那段时间一直沉浸在这些情绪中。”
一次偶然的机会,季欢欢参加了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医院)举办的一个轮友学习分享会。会上她见到很多跟她情况类似的轮友,但和她在家工作不同,他们有的在银行工作,有的则自主创业。这让季欢欢很受触动。“原来人生可以如此不一样。我在家里用电脑工作,好像跟外界没有实际交流,所以沟通能力会变差。” 看到轮友们自信地分享经历,那种状态是她向往的。
在社工介绍下,季欢欢得知该院有开展学习职业技能的课程项目,她觉得很新鲜。“一方面可以接触更多人,另一方面可以学到新东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报名参加了这个名为“从心启航”广东省残疾人职业社会康复驿站(下简称“从心启航驿站”)的项目,选择了其中的“讲解”课程。
就这样,季欢欢开启了自己的讲解学习生涯,不断努力之下,她成功通过了辛亥革命纪念馆的培训,她也是同一批同事里第一个拿到讲解合格证的人,如今成为纪念馆里的一名“天使讲解员。”
1.3公里展线“逆行”无数次
她从生硬背稿到熟练互动
自从参与讲解课程学习后,季欢欢逐渐被身边小伙伴们敢于尝试,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感染,在心态上也改变了很多。在走出家门、积极拥抱外界的同时,她也琢磨着如何能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发光发热。
在来纪念馆工作前,她曾在辅具馆跟项目导师学习讲解,尽管都是讲解,但她发现两者并不一样,辅具讲解侧重讲自己的使用感受,而纪念馆则侧重讲历史知识。
尽管讲解员手中都有一份通用的讲解稿,但这些还不够。最初在展览“行街记——广州1921”时,季欢欢负责的是“西关小姐线路”。展览主要通过西关小姐行街的见闻,对照1921年的地图,从西关出发去发现广州的变化,让观众从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一个世纪前的广州。尽管讲解词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但在实际讲解过程中,对本地观众提出的一些“地道”的问题,从没有去过这些路段的季欢欢觉得很难有具象化的理解。“我当时确实不太明白,后来馆长专门让其他讲解员老师带我实际走了这条路线。”
这种切身体验让季欢欢明白,不能停留在讲解稿本身。她现在还会通过“啃”一些厚重的历史书籍、观看纪录片、模仿其他同事好的讲解方式来提升自己。从一开始的生硬背稿,到现在她已经会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设计不同的讲解方式。
“大家能认出合照里哪位是詹天佑吗?” 季欢欢熟练地拿出激光笔往照片上照了照。“这个吧?不对是这个吧?”“没有胡子的那个人?”“是右下角那个啦!” 在她的讲解过程中,时不时就有这些互动性的小提问,从现场学生们踊跃回答的气氛里,她知道大家已经融入进来了。
经过数百场展览的磨炼,如今的季欢欢俨然是一个成熟的讲解员,要说跟其他讲解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可能就是她需要“倒着走”来完成讲解内容。“如果像其他讲解员老师一样正着走的话,我会背对观众,观众就看不到我的脸,没法形成很好的互动,所以我讲解的时候要倒着往后走。”主展厅的展线大概有1.3公里,里面的讲解词大概2万字~3万字,她已经数不清这三年来在这条展线上“逆行”过多少次。
“天使讲解员”只是开始
展馆望接纳更多残障人士
除了讲解工作外,现在季欢欢还会负责很多馆内活动的策划和落地。她觉得自己能有今天,离不开很多人的帮助。
辛亥革命纪念馆馆长欧阳旦霓觉得这是一个“双向奔赴”的故事。“一方面我们给予他们工作机会,另一方面他们的工作能力也能满足我们场馆的需求。”
欧阳旦霓告诉记者,自己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从心启航驿站项目有开讲解培训课程,她就带着馆内工作人员为该项目进行讲解员培训。事实上,此前欧阳旦霓就曾做过一个问卷调查,设置的问题是“你愿不愿意接受一个残障人士来讲解?”问卷结果显示,99%的观众都给了肯定的回答。就这样,这几年陆续都有“天使讲解员”加入辛亥革命纪念馆,目前馆内已有4名“天使讲解员”。
季欢欢的“师傅”张长龙在讲解内容和讲解技巧上教会了她很多东西。本着对观众负责的态度,张长龙依旧按照健全人的高标准去要求“天使讲解员”。“这个是不能减配的,该是什么标准就是什么标准,所以‘天使讲解员’其实比常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让“天使讲解员”加入辛亥革命纪念馆只是一个开始,此外,该馆还有很多贴合馆内主题的手工艺活动也都是由一些残障人士组织策划的。“有的小伙伴不太善于讲解,但他们动手能力强,我们也很欢迎。我们愿意一批一批地引进来,这里是一个真正面对社会的地方,当他们觉得自己能胜任更多工作后再从这里走出去,我们也会非常高兴。” 欧阳旦霓表示,把这个项目和模式介绍给更多单位,是他们目前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
康复不止于身体,更在心理
“以往不少残障人士在我们医院做完治疗后,在即将回归到家庭和社会之际会有些茫然。”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医院)社会康复科主任邓文华告诉记者,“经过一些前端的康复治疗后,我们也在思考后期怎么能让这些病人真正达到康复的终极目标——回到家庭、回归社会。”而搭建一个平台,帮助残障人士重新融入社会,是社会康复科一直努力探索的方向。
据介绍,从心启航驿站项目从2020年7月份开始,一方面帮助残障人士在心理上重建信心,另一方面则让他们参与学习具体的职业技能。邓文华称,在病人住院早期,医院的社工就会介入。“一般我们会慢慢给他们一些引导,让他们发现自我价值,给他们一些方向。”到后期,该项目会开展诸如摄影、咖啡制作、手工制品和专业讲解等课程,让学员们边学习边实践。“我们与省残联合作了很久,并采取同侪导师带教的模式,让残障人士带教对某些职业技能感兴趣的病友,助他们一同走向融入社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