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评论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梗阻”

陈文杰

本文字数:1236

  近日,16届66次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广州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该措施是广州科技成果转化“1+N”政策体系中的总政策文件,突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需求为牵引的重要导向。(4月11日《广州日报》)

  ChatGPT横空出世,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向新高度;低空经济蓄势起飞,让“空中的士”不再是科幻场景;量子计算机再迎质变,“九章三号”带来“亿点点”震撼(比经典超算快一亿亿倍的算速)……这些前沿创新的背后,无一不蕴藏着万亿级的市场潜力。所谓“今天的未来技术,即明天的新兴产业”,说到底,就是要将新技术、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如此才能更好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然而,新技术不会自动形成新产业,前沿技术与市场需求也存在一定现实距离。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形成规模效应,离不开引导、撮合,进一步优化成果转化的生态环境。这正是此次广州出台《若干措施》的目的。近年来,广州加速壮大战略科技力量矩阵,加快科研成果应用示范及产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果显著。不过,市场需求难对接,企业“难为无米炊”、专利“难出象牙塔”等共性问题依旧亟待解决。

  事实上,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各种“堵痛难”,其症结还在于主体不明确、企业参与不充分,导致供需对接不畅。这也是为何《若干措施》要明确突出企业主体为重要导向,这一点可谓抓住问题的关键。

  细看《若干措施》,可以看到其中不少内容是围绕“企业”做服务。如强化市场需求牵引,《若干措施》明确支持“链主”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毕竟,市场需要什么,企业最了解。唯有拥抱市场,从制度上确立企业的科技创新地位,真正做到企业主导、需求牵引,才能实现技术与需求的高效对接,让“好成果”变为“好商品”,卖出“好价钱”,由此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同频共振。

  值得一提的是,专利之所以“难出象牙塔”,存在大量“僵尸专利”也是原因之一。这一方面与高校以论文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有关,高校院所产出的科技成果大多处于实验阶段,难以直接产业化;另一方面,也与激励不足有关,在投入产出比尚未明确的前提下,高校科研人员未必愿意将成果“产业化”。《若干措施》对此也给出了相关指引,既有对“僵尸专利”强制转化及给予现金奖励等具体方式,又明确活化成果转化空间载体,鼓励各类创新主体设立概念验证中心,搭好连接科研和生产的重要桥梁,逐步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覆盖领域全、需要解决的问题多。期待《若干措施》落地落实落细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梗阻”。当越来越多好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未来定能催生更多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陈文杰)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评论 A4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梗阻” 陈文杰2024-04-12 2 2024年04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