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要闻

让残障人士更好融入社会

广东省肢体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基地启动

赵越

本文字数:1584

两位学员参加手工艺品售卖活动。 受访者供图

  “自从去年年底中国残联印发了相关文件,我就一直期待着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基地启动的那一天,如今终于变成了现实。”作为残障人士,同时也是同侪导师之一,刘禧龙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

  昨天是第八个全国残疾预防日。以“预防疾病致残,共享健康生活;促进康复服务,减轻伤病致残”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8月24日在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举行。活动同时举办了广东省肢体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基地(以下简称“服务基地”)启动仪式。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赵越

  4个职业社会康复驿站助力残障人士就业

  仪式现场为8名同侪导师代表颁发聘书。据了解,同侪导师分为四个组别,分别是生活重建组、职业重建组、探访服务组和社会活动组。

  在探访服务组,刘浚泳的工作是为住院患者提供康复辅导探访,为出院患者提供社区融入探访。“我们会定期通过电话联系患者,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心理状态,根据需要安排实地探访,提供不同阶段的帮助。”刘浚泳介绍,“患者在伤病早期更需要科学治疗,到了中期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心理波动,在后期病情稳定后,我们就会帮助他们进行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训练,一起探索新的工作岗位。”

  除此之外,服务基地还参与烧烫伤预防、脊柱侧弯残疾预防等宣传活动;每年组织2期生活重建训练营,提供康复锻炼、自我管理、伤残辅导等服务,引导患者尝试搭乘公共交通、外出购物、与人交流、居家锻炼等;还建立了4个职业社会康复驿站,帮助患者通过不同岗位的实训提升职业技能和素养。

  “我们开展手工艺品制作培训,想办法把患者制作出来的手工艺品拿到社区售卖,为患者增加收入,打开就业路径。”作为职业重建组的一员,刘禧龙从接受服务的患者转变为帮助他人的服务者,只花了不到两年时间,这样的经历离不开职业社会康复驿站的帮助,也让他深刻认识到自助互助康复服务在残障人士融入社会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服务基地根据患者的特长和意愿提供技能培训,并与政府部门、企业合作,推荐患者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就业,让他们靠自己的双手挣钱。”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社会康复科主任邓文华表示,目前4个职业社会康复驿站常年招生,为学员提供2~6个月的实习机会,已经培养出了多位讲解员、辅助器具科普员、手工艺品制作师、咖啡饮品制作师。

  17名同侪导师点亮更多残障人士能量

  “服务基地目前有17名同侪骨干,其中有6位全职导师,其余为兼职导师。”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社会康复科社工李会目前是服务基地的负责人,她介绍,在全职导师中,有3位常驻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另有3位常驻各职业社会康复驿站,其中季欢欢作为辛亥革命纪念馆讲解员常驻该馆,也为有意成为讲解员的残障人士提供培训服务。

  1999年出生的刘浚泳是其中年纪最小的一个。当得知自己被选拔为同侪导师时,他有些意外,“因为相比于其他导师,我的患病时间比较短,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的时间也比较短。”2022年11月,刘浚泳突发脑卒中。“当时我只能在床上躺着,基本所有事情都需要别人照顾,但是很多病友跟我谈心,给我科普各种医疗知识,分享他们的康复经验。”回忆起那段日子,他至今心存感激。

  今年春天实现生活自理后,刘浚泳经常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活动,主动关心病友,分享自己的经历,“只要能做的我都会去做。”他认为,正是这份积极让自己获得了成为同侪导师的机会。

  “刘浚泳是经过探访和院内活动组织策划的培训成为同侪导师的,其他导师则是从生活重建训练营的佼佼者中选拔出来的。他们经过3天的集中培训学习理论知识,再在7天的实践课中作为实习导师带教训练营中的病友,最终综合评价合格者才能成为生活重建导师。”李会补充道,职业重建导师则需要获得企业的认可后才能被聘用。

  谈及未来的期待,李会相信将有越来越多的病友加入进来,融入社会,“我希望通过服务基地的工作,让更多残障人士挖掘出自己的潜能,明白自己可以主动拥抱生活,互相帮助,并让残障人士的角色在社会中慢慢凸显出来,一起推动社会发展。”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要闻 A5让残障人士更好融入社会 赵越2024-08-26 2 2024年08月2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