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广东

“岁修”,让老建筑保持年轻态

姜永涛

本文字数:2413

  文化中国行

  中山碉楼数量众多,但不少都年久失修。其中,火炬开发区的一个碉楼顶层护栏大面积脱落,多次掉落石块。由于修缮费用高昂,业主只能在一楼加盖顶棚以防止碎石坠落。而另一个地处五星白庙的碉楼业主移民国外,二楼大厅天花板霉烂,楼梯和木家具也受到白蚁蛀蚀。之前,这些文物建筑的修缮及经费问题,让不少业主感到头疼。去年,中山市实施不可移动文物“岁修”全覆盖制度后,这一问题迎刃而解。全市466处不可移动文物得到妥善保护,既能获得维修保养,又保持了原有风貌。目前,中山市文物局“‘岁修制度’实现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全覆盖”项目获评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这也是广东省内唯一入围案例。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姜永涛 通讯员窦煜

  落实

  修缮项目可申请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

  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中山市文物局)文化遗产科科长吴荣超介绍,针对文物修缮及保养维护制度不健全及经费不足,有价值的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无法及时得到保养维护这一问题,2023年,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印发《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岁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实施不可移动文物岁修全覆盖制度。该办法对全市所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5万元以下的日常保养维护项目进行全覆盖全额补助。另外,修缮项目可另申请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单个项目最高可补助修缮费50%、200万元以内。吴荣超介绍,截至目前,中山2023年180多个岁修资金补助项目已全部完工,文物保护水平显著提升。

  记者了解到,文物岁修制度实施以来,如中共南番中顺临时工作委员会妇女干部训练班旧址、莲塘大街35号民居等一批私人产权文物建筑被纳入补助范畴,有效破解了民间文物修缮积极性不高的难题。岁修制度还助力雍陌村、曹边村等历史文化名村完成了雍陌村圣堂庙、曹边天后宫、曹边武侯庙等一批文物建筑的日常保养维护工程,通过活化利用好古建筑、老侨房等特色资源,发展融入文物元素的特色民宿、餐饮等,打造农文旅融合爆点,更好地宣传、展示古村落人文特色和自然风景,为大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成效

  解决基层文物保护三大问题

  吴荣超认为,中山实施的“‘岁修制度’实现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全覆盖”项目,解决了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基层存在的三方面问题。

  1

  解决了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无专项经费进行日常保养维护的问题。“如果不可移动文物日常得不到持之以恒的保养维护,小毛病不能及时修补,一拖了之,直至拖到必须大修时再申请专项补助资金进行修缮工程,就会陷入修缮—再破败—再修缮的怪圈。”吴荣超表示,大修不但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而且往往伴随着历史信息的丧失、真实性的削弱,对文物保护非常不利,中山设立文物日常保养维护专项经费,更多采用“绣花”功夫进行微改造,可以及时发现处理文物病害和安全隐患,防微杜渐,保持文物经常处于安全、稳定良好的状态,同时避免了过度修缮。

  2

  解决了私人产权文物建筑修缮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一些私人产权民居类文物建筑,较容易出现蛀蚀、漏水等现象,但有的由于无人居住,产权主觉得没必要修缮,有的害怕承担部分费用,修缮意愿不强。吴荣超说,谁出钱、出多少、怎么修,是实际工作当中启动私人产权文物建筑修缮的最大阻碍。岁修制度实施以后,这类文物的修缮和保养资金得到保障,破解了低等级私有产权文物建筑的保护困境,提升了群众修缮文物的积极性,提高了全社会文物保护的意识。

  3

  解决了基层文物保护资金短缺,投入不足的问题。文物保护与管理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持,文物属地的镇街由于对文物保护的重视不足、文物修缮需求增加、财政有困难等原因,只能用有限的资金优先保护价值高的文物,投入到低级别文物保护工作上的经费捉襟见肘。岁修制度填补了这一资金空白,通过解决文物建筑“小病害”,有效避免小病拖成大病、小修拖成大修,从而减轻镇街资金短缺压力。

  数据

  中山现有已认定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共558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

  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466处

  发展

  将经验推广至红色革命遗址保护

  吴荣超透露,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计划进一步落实岁修制度。一是提前组织申报下一年度岁修资金项目,加强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项目申报,提高项目成熟度和有效预算执行率,加强资金监管和绩效管理。二是争取把不可移动文物岁修制度的成功经验扩展到红色革命遗址保护,把红色革命遗址纳入岁修范围,使红色革命遗址得到更科学规范的保护和管理。三是继续努力创新,以“打基础、利长远”的思维,动起来、干起来,在保护好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文物活化利用好,更好地发挥存史育人、文化地标的作用。

  案例

  三百年南塘简氏大宗祠重现荣光

  南塘简氏大宗祠又名“敬修堂”,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当地南朗街道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刘江告诉记者,他们在日常巡查中发现,该祠堂过梁一侧开裂、多处瓦屋面漏水、墙面霉变、门扇漆面也脱落严重。“小病不医成大患”,如不及时进行保养维护,祠堂多处木结构会因渗水逐步朽化。南塘简氏大宗祠曾于2002年由村民捐款修缮过,至今未进行过修缮保养。通过岁修维养,祠堂漏雨现象得到处理,门扇得以修复、墙面污渍得到清理,改善了文物依存环境,避免将来可能需要的大修大补。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广东 A10“岁修”,让老建筑保持年轻态 姜永涛2024-08-26 2 2024年08月2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