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博览周刊·诗意

广州有群“制甲者” 专注一门新兴“老手艺”

传统甲胄 威武柔情

卜松竹

本文字数:3293

制甲零件 摄影: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黄燕玲展示甲胄 摄影: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今年春节的广府庙会上,黄燕玲和一群朋友身着甲胄穿过北京路,吸引了许多目光。受访者 供图

甲胄作品 摄影: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甲胄作品 摄影: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8月的广州,天空中翻滚的浓云洒下零星的水点。在荔湾区正达创意产业园8栋4楼的骁翎射箭馆里,两个身着校服的中学女生正在一箭一箭地认真练习。箭打在靶子上,噗噗地响。

  射箭馆的一角,隔断出一个小小的会客和工作空间,黄燕玲和她的一位朋友正忙着组装一套簇新的铠甲。粉色的衬里、墨绿的甲边、水绿的披膊,配合袍肚、肩吞上的兽头,寒光闪耀的护心镜,以及火红的裙甲,显得既威武,又柔情,一下子就吸引住我们的目光。

  这是黄燕玲的老师——函人堂创始人之一的何东明按照她的身形比例设计及制作的绢甲,参照的是唐代样式。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真精锐才能着铁甲,那么布面甲会不会“不抗打”?

  影视剧中,常能看到众多的古代铠甲军士形象。披甲的战士、奔腾的骏马、广袤的原野等意象交织在一起,常给人以一种古典韵味的浪漫想象。

  但古代的战士们其实并不都是具甲的。受生产能力的限制,在为战士们准备趁手的兵器之外,再为他们每人准备一套防护严密的精致铠甲,是对后勤能力的极大挑战。一般来说,只有真正的精锐部队,才会全员装备精良的铠甲,如赫赫有名的唐初期“玄甲军”,被认为是古代重装骑兵的代表。但这类军士在部队整体所占比例不高,通常是在战斗最关键的时候才投入战场以扭转战局,起着突击、破阵的作用。

  黄燕玲的这套绢甲属于布面甲。“以前不是每一个将领都能够穿到真正的那种铁甲,一般的小兵更是绝对不会有的,一般都是世家、大族,这种(级别的军官)才有可能穿铁甲来护身,在部队里面数量很少”,她说,“在没有办法让很多人都有铁甲的情况下,布面甲就成为当时一种很重要的装备。而且布面甲在野外的时候能够起到保暖的作用。”

  那么布面甲会不会“不抗打”呢?黄燕玲说因为它能够把兵器的力度卸掉,对冷兵器的攻击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防护效果还是不错的。当然是比不上同等形制的铁甲。

  黄燕玲有朋友曾经专门用各种传统冷兵器对铁甲做过测试,“一般的箭都是不容易射进去的,需要特制的破甲箭”。铁甲在各个部件的设计和连缀方面有很多巧思,比如将甲片设计成特定的弧度,增加防护性;编缀使用结实的皮绳,增强可靠性,等等。

  铁甲的缺点是成本太高。《水浒传》中徐宁被表弟汤隆“赚”上梁山,汤隆所用的诱饵就是徐宁的一套家传雁翎圈金甲“赛唐猊”。书中描述它,“这一副甲,披在身上,又轻又稳,刀剑箭矢,急不能透,人都唤做赛唐猊。多有贵公子要求一见,造次不肯与人看。”传说唐猊是一种神兽,身上的皮坚硬无比,因此人们捉住它后,就会用它的皮来做成宝甲,称为“唐猊甲”。《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被唐夷(即唐猊)之甲,带步光之剑,杖屈卢之矛,出死士以三百人为阵关下”。《三国演义》中,吕布也是“披百花战袍,擐唐猊铠甲”。身为大宋禁军金枪班教头、在汴梁城中有着单门独户宅邸、家境殷实的徐宁为了一副甲胄,居然可以连续追踪几天几夜,除了其是传家之宝外,也因为这套“赛唐猊”的价值太高,不能轻言放弃。

  黄燕玲说,完备的铠甲对于穿着者的体力要求比较高,需要长期进行适应性训练。而且其穿着靠自己是完成不了的,必须有助手配合,这也决定了其在军队中的“地位”不一般。记者试了一下她之前组装的一套明甲的“兜鍪”,也就是头盔,感觉颇为沉重。她说这件头盔重量大约在3公斤。头盔在脖颈部分配有可以卷上去的护颈,平时较为凉快,战时则增强防御。

  这绢甲非常漂亮,古代甲胄会不会也如此“亮眼”?

  黄燕玲的绢甲色彩斑斓,大面积的亮丽色块显得非常漂亮。古代的甲胄是不是也会这样“亮眼”呢?

  从历史资料中可以推测,古代的布面甲内部的垫衬应当多为当时常见的各种材质的布料,视情况安排不同的厚度。黄燕玲说,因为古代的棉花等农作物的种植和后期处理技术比今天落后很多,所以当时的工匠们肯定是用不上这么好的精棉来做衬里的,如果不是高级将领,通常也应该舍不得用这么精工细作的织锦来覆甲面。而一般的小兵往往连这种甲也穿不起,只能是做好前胸后背,以及胳膊、头部等一些关键部位的防护。

  “我们现在是在做传统甲胄的复原和重现,在保证形制等准确的前提下,肯定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发挥,特别是在细节方面”,黄燕玲说。因为有关古代甲胄的文献记载虽然不少,但技术指标、参数等精确数据则很少见;很多文学作品中也常能见到对古代甲胄的细节性描述,但偏重文学性,不能完全作为今天制甲的参照。而今天人们在欣赏和使用传统甲胄时,并不是需要它的防御功能,更重要的是为了衬托一种英武之气,所以甲胄的“颜值”也就很重要了。

  黄燕玲正在做的一个甲片上的装饰,是从她自己做的皮雕里借用了一种花纹。“我们现在看到的甲胄可能会比以前的华丽很多,因为以前可能只是出土了一些构件简单的部件,但是我们需要加入自己的一些想法、一些设计。比如说,唐草纹、蝙蝠纹这样一些传统的吉祥、美丽的图案,就可以用在里面。”

  在黄燕玲看来,一个优秀的传统甲胄工匠,需要具备多样的手工艺能力,也需要与许多领域的工匠们合作。她曾师从蒙古族皮艺传承人麦竣然,掌握了一手熟练的皮雕工艺,于是为绢甲设计了一组漂亮的皮质包边。但是甲胄上的一些金属部件,她自己就完成不了,需要找人订购。

  完成这样一件手工绢甲至少需要20个工作日。黄燕玲说,甲胄是不分男式女式的,谁都可以穿。但是好的甲胄通常都需要根据使用者的身材定制,“以前传家的情况下,每一代的使用者会让工匠对甲有一定程度的调整。”

  制甲者说,沉迷于甲源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黄燕玲从2019年开始接触传统甲胄,“当时是一个朋友,她是穿汉服的,她自己有一套甲,很漂亮。那是一套明代的甲。我看到之后很喜欢,觉得好帅,我觉得每一个女孩子也好、男孩子也好,都有一个武侠梦。于是机缘巧合下,她带我进了这个圈子。然后我就去查很多典籍,请教圈子里面的前辈,不断去了解不同的店家。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她自己动手做的第一套甲胄是一款明甲,是从网上买了整套的成型部件,一点点拼起来。

  古代的甲胄有严格的规范。根据《周礼·春官·司服》记载,西周已出现“兵事之服”,也称为“练甲”。春秋战国时期除大量使用皮甲胄外,也使用青铜铠甲;汉代开始出现锻铁铠甲,不同官阶装备不同形制的铠甲;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代表性的铠甲有两当铠,并配有兜鍪、胄、盔等;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据《唐六典》记载,“甲之制十有三(13种)”,其中明光、光要、细鳞等皆铁甲也,其他则以制造材料命名,可知布甲、皮甲、木甲等占比都不小;元代有铁罗圈甲等;明代甲胄大多为钢铁制造,技术先进,种类繁多,如罗圈铠、罩甲、锁子甲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战争形态的改变,铠甲的形制也在不断变化。

  对于深深着迷于传统文化的黄燕玲来说,中国传统甲胄为她打开了一片全新的天地。她拜著名的甲胄制作师,曾为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大宋宫词》《长安的荔枝》等制作甲胄道具的何东明为师,将大量时间投入到这门“小众”但迷人的手艺之上。

  黄燕玲告诉记者,目前在广州,传统甲胄的小圈子大约有一两百人,其中“重度”爱好者有大约几十人。大家经常会交换一些信息,也常常会对不同时期甲胄的相关问题展开一些交流。今年春节的广府庙会上,黄燕玲和一群朋友身着甲胄穿过北京路,吸引了许多目光。在网上,随着短视频平台的传播,一些甲胄爱好者和制作者“现身说法”,从甲胄的基础知识,到对传统武术和军事知识的推广与普及,对之感兴趣的人在不断增加。

  “其实就算在汉服圈中,传统甲胄也还是一个比较小的圈子”,黄燕玲说,但是这片天地很广大。它当中,包含了古代很多技术门类的相关知识,包含了战争史、社会史的许多内容,也包含了人们审美的变迁。

  甲胄也是中外文化交往的一种见证物。黄燕玲说,从板甲、锁子甲等许多不同的甲种中都能看出东西方在战斗装具方面的互相借鉴。相对来说,中国古代甲胄相较于欧式板甲灵活性更高,防御性也不差,充分体现出古代工艺的高超水平。

  黄燕玲说,目前在制作传统甲胄这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资料不足。通过古代壁画、绘本、碑刻等流传下来的一些图像是他们最重要的参考,但仍然有很多问题难以得到解答。通过考古出土的甲片虽然不少,但完整的甲胄还是不多,也不能覆盖各个历史时期。这门新兴的“老手艺”的未来发展,还需要更多有心人的参与。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博览周刊·诗意 A12传统甲胄 威武柔情 卜松竹2024-08-26 2 2024年08月2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