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访谈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瑞琪 通讯员埔宣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坚决扛起经济大区责任担当:聚焦“增动能”,深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打造广州产业发展的强力增长极;聚焦“育新机”,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全力打造广州科技创新的活跃策源地;聚焦“激活力”,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打造广州对外开放的坚实桥头堡;聚焦“优品质”,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打造广州城乡融合的标杆示范区。
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立足广州实际,系统谋划、统筹安排各领域改革任务,全方位增强改革发展质效,吹响了广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黄埔区委书记陈杰表示,作为广州改革开放起步最早的地方,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将以开发区建区40周年为新起点,不忘改革初心,坚定改革方向,大胆闯、大胆试,除体制机制之弊,兴利民惠民之策,奋力在全市“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中做好领衔、当好队长!
聚焦“增动能”
聚焦“增动能”,深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打造广州产业发展的强力增长极。完善制造业当家体制机制,探索搭建“产业大脑”,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产业集群培育、十大民营企业总部供应链再造、中小企业培优四大工程,着力构建“5+6+X”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大力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持续深化“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建立“人工智能+制造业”发展机制,深入推进“数据要素×”行动,高标准打造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深入开展省营商环境改革试点建设,多维度培育技术、数据、场景“新三样”生产要素,着力降低企业用地、用房、用资、用人成本,全力打造“产业友好型、企业友好型、企业家友好型、科学家友好型”营商环境。
聚焦“育新机”
聚焦“育新机”,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全力打造广州科技创新的活跃策源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强用好“2+3+N”战略科创平台体系,深入实施“科技答题”“揭榜挂帅”等攻关计划,积极探索成果转化新模式,全面打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完善高层次人才发展政策体系,开展企业家聚能、科技人才领跑、青年人才强基、技能人才支撑、紧缺人才补链、人才环境提升六大行动,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立面向产业需求的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支持黄埔创新学院、集成电路学院等探索院校企协同育人,争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和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聚焦“激活力”
聚焦“激活力”,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打造广州对外开放的坚实桥头堡。建强“三城一岛”平台载体,积极推动知识城上升为中新两国政府间项目、科学城建设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智造强区、海丝城加快建设广州国际交往中心重要承载地、生物岛探索“一岛多园”组织管理模式,不断提升“三城一岛”联动能级。增强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强化与港澳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联动增城共谋东部中心建设,联动南沙共筑广州“活力创新轴”,联动东莞、深圳共建“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联动清远探索“一区三园”产业共建新范式。深化“五外联动”全领域改革,深化创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高起点建设综保区、自贸区联动发展区,积极推行“保税+跨境电商”监管模式,深度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聚焦“优品质”
聚焦“优品质”,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打造广州城乡融合的标杆示范区。加力提速“百千万工程”,深化“一街一主业+N”产城融合行动,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镇街竞标创优“五个一”系列工作,创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创新推进城中村改造,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并举,持续探索“依法征收、净地出让”新模式,探索推行房票安置、弃产转配售型保障房等创新做法,推动城市品质实现新跃升。持续完善全域公园体系,深化“九大特色行动”,筑牢“两江汇流、六脉润城、六岛成链、八山汇聚”蓝绿生态屏障,打造“园中建城、城中有园、推窗见绿、出门见园”新时代公园城市典范。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市场+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持续办好“民生微实事”,加快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