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太开心了。”望着床边正在康复的弟弟——曾“沉睡”了一段时间的“植物人”,因一次“促醒”手术而重获“新生”,冯女士喜出望外。“现在他能手握拳头,指头还能简单活动,甚至掷球。”
去年4月,46岁的冯先生意外在家中庭院摔倒后不省人事,被路人发现报警送至医院就医,且术后一直昏迷,不幸成为一名“植物人”。家人一直带着冯先生辗转多院治疗,但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情况危急。幸运的是,在朋友的推荐下,冯先生被送至佛山市顺德区的和祐医院就医,该院神经外科团队经过严谨、科学的评估,先后为其开展脑积水引流和颈部脊髓电刺激器植入手术,最终成功“促醒”了冯先生。
如今,患者的身体正稳步恢复,不仅能接收他人发出的指令,手部还能进行简单活动。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子宁
意外摔倒伤及头部 壮年的他成为“植物人”
去年4月,冯先生在自家的庭院中意外摔伤,其头部重伤,随后冯先生便不省人事,瘫倒在地。一名路人经过发现了冯先生,便立即报警,冯先生被送到医院进行紧急治疗。医生针对冯先生的危急情况进行了手术处理。尽管手术顺利,但冯先生倒地昏迷时间太久,伤及脑部神经,术后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处于昏迷状态,且对外界刺激失去了任何的反应能力,成了一名医学意义上的“植物人”。
“我弟弟还年轻,不能让他变成这样。”冯女士告诉记者称,从那时起,自己就带着弟弟辗转省内的多家医院就医,只为帮弟弟找寻更多生命的“曙光”。
然而,冯先生的身体每况愈下。冯女士告诉记者,弟弟长时间无法行动,腿部血栓情况日益严重,且身体出现并发症。他的身体“冻结”面扩大,一边眼球无法转动。
去年底,在朋友的推荐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冯女士带着弟弟来到了和祐医院就医。
院方“量身定制”方案 为患者脑部植入“起搏器”
冯先生入院后,该院立即对他进行详细检查,以对下一步制定治疗方案和计划提供参考。院方发现冯先生存在脑积水的情况,首先为冯先生进行脑积水引流。
针对冯先生的病情,该院组成了一个MDT(多学科诊疗)小组,为冯先生“量身定做”详细周密的“促醒”治疗方案。随后经科学评估,院方专家决定,为冯先生施“脊髓电刺激促醒手术”。
记者了解到,所谓的“脊髓电刺激促醒手术”,就是通过植入电极和脉冲发生器,向特定的脊髓节段发送电脉冲刺激,以达到调节神经网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目的。这一“促醒”手术通常用于昏迷促醒、脊髓损伤、脑卒中后偏瘫和慢性周围神经疼痛等领域。
“做好这个手术有多个难关要闯。”专家介绍称:一是“无菌关”,该手术一定要在一个无菌的条件下进行,避免植入体内的设备污染从而引起感染。二是“施术关”,该手术如同“在螺蛳壳里做道场”,需要配合精细的设备仪器,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术中,我们要随时通过透视设备,确定电极放置的精准度,及患者对电信号刺激的反应情况。”该院医生称,这十分考验医生“精准施术”的专业能力。
历经数小时手术台上的“鏖战”,电极和脉冲发生器精准植入冯先生体内,且术中神经电生理显示电极刺激信号符合理想情况。
患者自主意识稳步恢复
“促醒”手术成功使昏迷了一段时间的“植物人”冯先生逐步恢复了自主意识,且经过一段时间康复后,冯先生还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手部动作。
冯女士告诉记者称,目前,弟弟手部的肌力明显恢复,他不仅能手握拳头,甚至还能掷球。“他能接收到我们发出的指令,然后根据指令进行手部活动。”冯女士开心地告诉记者,这是几个月前未曾想过的。“感谢医院专业的医护团队提供的暖心、贴心的服务。”
院方表示,冯先生术后还有很长一段的“康复之路”要走,包括根据患者的反应对刺激器的参数进行相应调整。
“不是所有的患者都可以做‘促醒’手术。”专家介绍称,该手术若要有较好的效果,要“宜早不宜晚”。“一般脑损伤在一至两年内,且身体条件符合手术要求,再去做这个手术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