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听取了省人民政府关于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工作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广东已建成6所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大学,超过全国数量的一半。全省现有在读港澳学生1.5万人,规模居全国首位。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贾政
广东合作大学数量超过全国的一半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聚集优势初显,体现在合作大学成果不断推进。报告指出,截至目前,广东省已建成6所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大学,超过全国数量的一半,包括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城市大学(东莞)。
此外,广东省已建设本科层次以上不具有法人资格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2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4个。
同时,广东省不断落实办学经费、用地等保障。例如: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由广州市划拨学校建设用地,安排165亿元建设经费,2023年广州市安排14亿元办学经费;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自2018-2022年由深圳市政府对学校基础建设投入累计约48.48亿元。
启动建设31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
在深化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的同时,广东省不断推动三地高校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在支持高校参与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设方面,广东省充分发挥粤港澳科技和产业优势,结合国家战略及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实际需求,通过粤港澳三方或两方的紧密合作,围绕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环境科技、纳米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等重点领域集智攻关,分别于2019年、2020年、2023年分3批启动建设粤港澳联合实验室31家,其中22家依托广东省高校建立。
在支持高校共享科技资源和成果方面,广东省指导高校落实《关于深入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与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若干措施》,支持广东高校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按规定向港澳开放。
例如,中山大学的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天琴中心”、精准医学中心等科研基础设施与科研仪器设备,均对港澳开放共享。同时,发挥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作用,开展第六届“高创杯”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演大赛海外(境外)赛道,引导港澳科技成果在粤转移转化。
具备招收港澳学生资质高校71所
目前,广东具备招收港澳学生资质的广东高校达71所,招收港澳学生规模持续扩大。报告显示,全省现有在读港澳学生1.5万人,规模居全国首位,其中暨南大学港澳学生规模最大。
推动大湾区高校联合培养人才方面,广东省支持粤港澳高校积极探索互认特定课程学分,推动粤港澳人才培养和科研资源的有效共享、深度融合。
例如,华南理工大学在2020年与澳门大学合作签订湾区首个2+2本科双向双学位项目合作协议,华南农业大学与香港伍伦贡学院联合开展副学士学位3+X课程项目,华南师范大学与香港教育大学联合开展英语专业3+1课程项目等。
数据显示,2023年安排20所高校承担粤港澳联合培养专项博士计划154人,比上年增加12人;硕士计划 1384人,比上年增加165人。大力推进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联合香港共建18个、联合澳门共建5个青创基地,协同港澳举办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大会,合力优化港澳高校人才的政策、生活环境。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香港/澳门青年实习计划”、香港青年暑期广东实习计划、湾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接洽谈,推动港澳学生来粤就业创业,2023年支持配合香港、澳门特区政府有关部门共组织596名港澳学生来粤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