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评论

科技助攻,撬动公益诉讼

庹亚男

本文字数:1093

  近日,最高检发布一批公益诉讼技术支持典型案例。从运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辅助调查取证,到借助快速检测、实验室检验等手段,对涉案产品进行针对性分析,检察技术与公益诉讼深度融合,助力“高质效办好每一起案件”。(8月26日中国新闻网)

  乍看新闻,有些读者或许“一脸问号”。

  首先,什么是公益诉讼?对部分人来说,这个法律名词显得有些陌生,可实际上,它关切每个人的权益。在法律范畴中,“公益”常指代公共利益,我们接触的水、空气、国有资产等,都关乎“公益”。对损害公益的违法行为,由法律规定的国家机关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制度,便是公益诉讼。举个例子,如果一家从事化工厂污水处理业务的企业,阳奉阴违,不将污水规范处理,而是直接排进河道,污染了水质,那么根据公益诉讼,检察机关就可对这家企业以及可能存在失职的监管部门提起诉讼。防止和解决“公地悲剧”,更好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正是这一制度的价值所在。

  其次,公益诉讼“携手”科学技术,为何值得说道?

  无他,高效。从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来看,科学技术宛如一记“助攻”,在案件线索排查、调查取证等方面,“威力”十足。如针对水域污染,检察机关运用卫星遥感技术精准定位污染区域,利用水质快速检测污染物浓度,与卫星遥感数据相互印证,形成较为严密的证据链条;为破解非法采砂隐蔽性强的难题,采用物化探技术核算偷采砂石总量,通过技术性证据审查对鉴定意见的科学性、合理性把关。一系列科技手段的加持,大幅提升了公益诉讼检察监督工作的质效。

  公益诉讼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有专家指出,要做好这项工作,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司法的能动性,主动发现收集案件线索、主动调查取证、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等。但在现实中,事关公众利益的事情千千万万,无论是生态损害赔偿、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还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未成年人保护、文物保护等领域,都有“老大难”问题。比如,线索发现难、调查取证难等。要解决这些难点痛点,仅靠“人力”,未免“压力山大”。古人讲:“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灵活采用技术手段,激发科技的赋能作用,不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促使技术与法治“携手共舞”。

  再者,还有什么启示?

  由点到面,理顺机制。以案例为契机,深入总结各地的实践经验,将好技术、好应用、好方法推广开来,比如怎么用技术辅助调查取证、怎么借助类案数据分析深挖涉案人员违法行为……不断拓宽科学技术在法治中的应用场景,形成制度化、专业化、规范化的办案机制,才能充分发挥科技“助攻”作用,全方位提高法治质效。

  循序而进,与日俱新。向大数据要生产力,以科技赋能提升公益保护效能,守护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更好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评论 A4科技助攻,撬动公益诉讼 庹亚男2024-08-27 2 2024年08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