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鹏飞
11月1日至3日,佛山将迎来一年一度的秋色巡游活动,这场盛大的民俗文化活动不仅承载佛山的历史荣光,也成为了外界了解佛山乃至广东的重要窗口。自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正式定名以来,佛山秋色已经历了570多个春秋的洗礼与传承,展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今年的秋色巡游规模再扩大,约48个表演项目、18辆彩车参加巡游,彩车数量为历年来最多。据悉,今年的巡游表演还增加了群众方阵表演板块,展现了佛山秋色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为传统民俗活动注入了活力和创意。
源于民间自发组织的娱乐习俗
“纸马莲舟都入画,果然秋色比春多。”清代文人岑徵曾这样赞美佛山秋色的盛况。如今,每逢秋色巡游,盛景如约再现。自2010年起,佛山每年都以“秋色”为主题举办盛大的民俗文化活动,使得佛山秋色名扬海内外。
何为秋色?中山大学民俗学专家叶春生在《岭南风俗录》中给出了答案:秋色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物品,经过巧手加工成丰富多彩的工艺品。在巡游过程中,这些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被组装成一担担的“担头”和一板板的“抬面”,配合着“出车心”和“扮演故事”等表演形式,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在乡间田野上游行,与人共赏。秋色包含工艺品展示和表演艺术两大类,按表演形式又可细分为灯色、车色、马色、水色、飘色、地色、景色等。
佛山民俗专家认为,秋色巡游的萌芽大约源于西晋时期的“孩童耍乐”。当时,人们用茭笋壳扎成小龙,孩童们舞茭笋龙庆丰收,这成为佛山秋色最早期、最原始的形式。佛山市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梁国澄也表示,相传佛山秋色的舞草龙起源于两晋时期,是农耕社会秋收后的庆祝方式。这一说法在《佛山市志》中得到了佐证:“由舞草龙孩童耍乐逐渐发展而成,是民间自发组织、于秋季庆丰收的民间娱乐习俗。”
延续传统 续写文化传承
每逢秋色巡游,巡游路线都挤满了围观的人群。当巡游队伍在现代的水泥路上缓缓行进时,穿越时空的古今呼应之感瞬间涌上心头。今人重复古人事,不仅是传统的延续,更是在悠悠岁月中续写文化传承的华章。
1956年,新中国成立后佛山首次举办秋色活动,随后几年里秋色巡游成为市民们翘首以盼的盛事。后来,秋色活动一度中断直至1978年11月,石湾举办了一次秋色巡游。1979年,佛山重新举办了一次全市秋色大巡游。1982年举办了改革开放以后较大型的一次秋色艺术大巡游、秋色赛会等活动。1990年,季华路刚刚建成,当年秋色巡游队伍在季华园集合出发,规模宏大、万人空巷,成为市民们难以忘怀的记忆。华侨杜建威说起1982年的秋色巡游,仍记忆犹新。他兴奋地叫所有的小学同学都来看秋色,用掉了自己一个月的粮票。踩高跷、众人抬着板车巡游等表演让他印象深刻。
展现佛山制造的辉煌
佛山秋色的传承与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明清时期,佛山手工业、商业和农业繁荣,成为“四大聚”之一。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文化的繁荣,秋色除了传统的“车心”“杂剧”等形式外,还加入了反映各行各业特点的“像生”工艺品。这些工艺品的加入不仅丰富了秋色的内涵,也使佛山秋色发展成为富有行业特点、主题鲜明、品类丰富、工艺精巧的综合性娱乐活动。
佛山秋色习俗蕴含着强烈的竞争性。在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商品生产和销售领域的激烈竞争。而秋色工艺制作的比赛,正是这一竞争态势的生动反映。因此,秋色会景以比赛的形式出现,被民间称为“佛山秋色赛会”。佛山秋色赛会是一个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竞技平台,对所有参与者开放。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技能,并有机会赢得荣誉和奖赏。观赏者同样参与其中,他们有权评选出自己心中的最佳作品。这种公平性和强烈的竞争性,不仅激发了佛山人民在制造业、手工业领域的创造力,更推动了这些行业不断向前发展。它们共同构成了佛山秋色世代相传、绵延不绝的动力。
秋色中的竞争精神与佛山制造中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谋而合。这种精神不仅塑造了佛山独特的文化魅力,也推动了佛山产业的蓬勃发展。如今,佛山秋色已经成为佛山乃至广东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赏体验。